全国首艘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椒江投产,甲板发电、舱内养鱼年收益翻番
近日,我国首艘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在椒江成功投产,这一创新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还通过甲板发电、舱内养鱼的方式,将年收益翻番,为我国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,顾名思义,是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。这种工船采用先进的光伏发电技术,将甲板上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为船上的养殖设备提供动力,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。同时,舱内养殖的鱼类可以利用光伏板下的水体进行生长,提高了养殖效率。
椒江作为我国著名的渔业基地,近年来,渔业资源日益枯竭,养殖环境日益恶化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椒江当地 *** 积极引进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,旨在推动渔业转型升级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据了解,这艘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长50米,宽15米,甲板上铺设了约600平方米的光伏板,可装机容量达到100千瓦。舱内养殖面积约为500平方米,可容纳约20万尾鱼类。该工船采用智能化养殖技术,通过自动投饵、水质监测等设备,实现了养殖过程的自动化、智能化。
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,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具有以下优势:
1. 提高养殖效率:光伏发电为养殖设备提供动力,舱内养殖的鱼类生长速度更快,产量更高。
2. 节能环保:光伏发电清洁无污染,可减少传统养殖方式对环境的破坏。
3. 资源节约:利用太阳能发电,降低了养殖成本,提高了经济效益。
4. 可持续发展:实现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,为我国渔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。
据悉,这艘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年产量可达100吨,预计年收益可达200万元,是传统养殖方式的2倍。此外,该工船还可为当地渔民提供就业机会,带动当地经济发展。
椒江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的成功投产,标志着我国渔业养殖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。未来,我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推广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等新型养殖模式,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总之,这艘全国首艘“渔光互补”养殖工船的投产,不仅为椒江乃至全国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,更为我国渔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,为我国渔业发展带来更多惊喜。